
2015年7月13日,天富平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常熟沙家浜地区(虞山)历史及抗日文化的调研)如期拉开帷幕。此次采风调研活动为期三天,由30名来自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在我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狄其安教授、直属党总支副书记曹茜老师🥝、音乐理论教研室负责人单林老师以及辅导员李珺珺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本次采风调研活动是我院2015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环节,活动行程紧凑有序,内容新颖丰富🤲🏽,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走进沙家浜,听那些年飘荡在芦苇湖中的故事
7月13日上午八点半🐩,全员准时出发前往常熟地区。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次实践活动的首站地点选择了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导游带领同学们进入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详细解说了过去那些年先辈们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在革命胜利后国家对沙家浜地区所给予的重视,艺术家们更是将真人真事搬上艺术的舞台🤳🏽:如上海市人民沪歌团1958年改编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剧团改编为京剧,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名为《沙家浜》。首站"红色教育游"还包含观游沙家浜老街🙂、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在老街,同学们有幸观赏到了现场版的京剧《沙家浜》唱段🧑🔧,师生全神贯注地观赏演员们的演出,不时跟随哼唱鼓掌。之后全员更是渡船进入芦苇荡🖐🏿,实地感受革命战士们当年身处芦苇荡养伤的情境。实地感受加上老师的讲解大大提升了同学们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民族的认同感🚻。
欣赏古琴雅韵,专题讲座感受常熟魅力
江苏常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集结地之一🤶🏼,素有文学之乡的美称,是历史上的文化重镇💇🏿♀️、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常熟地处虞山脚下🎊,因此常熟的文化被称为"虞山文化"🆕。自明清以来虞山文化就是一个大的范围,其中包括虞山琴派,虞山印派、虞山画派等📂。此次采风有幸请来了常熟理工大学人文天富音乐系副教授王小龙博士以及常熟市唐市中学教师尹溧新。王小龙博士以常熟与上海的关系作为引子🐚💲,进而从自然条件、局内人的角度、局外人的角度向在座的学子介绍了常熟是个山水城、自信城、魅力城。尹老师则是从古琴的现状作为讲座的切入点,详细得讲述了古琴的发展历史、古琴的记谱法以及虞山琴派的代表人物。尹老师的讲述由浅入深,让在座学子听得津津有味🫲🏻🧑🏼🦲,对古琴更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俯瞰风貌🤨,聆听白茆山歌纵享民族之乐
采风实践的第三天清晨🕺,全员整装待发前往虞山🧖🏿♂️。虞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仲雍死后葬于此处因而得名🌝。面对这样的青山秀水🧑🏼🤝🧑🏼,同学们一路欢歌开始登山之旅,爬到顶点后俯瞰常熟🤽🏽,虞之美貌尽收眼底💑。登罢虞山🧣,音乐学子们自是少不了聆听白茆山歌。常熟地区的白茆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山后,我们便开始了关于白茆山歌的座谈会。此次有幸请来了常熟地区有名的三位民歌手,他们现场演绎多首田野山歌以及江南小调,并实时为我们讲解其中的大意以及演唱的故事背景。常熟文化站周站长表示🤵🏽,他非常高兴有高校如此重视白茆山歌📋,并希望此次的演出讲解能给予在座学子一定的感触与领会,希望有更多的师生投入到白茆山歌的研究中来🧚♂️。
三天的采风调研活动即将结束⏰,当天晚上师生共同参与到自发的音乐学术沙龙中🤛。在学术沙龙上💂♂️🧑🏼💼,狄院长总结了这次采风环节的资料搜集以及对民族音乐的深刻感受,同学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问交流。对于同学的疑问,老师循循善诱👩🏼🍳、耐心解答👩🔬。整个学术沙龙持续了三个小时,期间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切磋,大家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并确定了接下来暑期社会实践的研究方向。相信这次意义非凡的采风实践活动对在座的师生都是一份最美好的回忆🎫!